聲音究竟要靠前還是靠后,中國聲樂界至今莫衷一是,美聲也多次討論過。許多朋友有這樣的體會,發(fā)現(xiàn)在國內(nèi)聲樂觀念的差異很大。不明白為什么在歌唱中聲音究竟要靠前還是靠后的問題國內(nèi)的專業(yè)界一直不能統(tǒng)一。理論上誰也不愛窩著唱,可做起來卻是非常隨意的。
其實聲音靠前有它的科學道理。首先我們?nèi)苏f話的聲音是靠前的,尤其漢語,我們聽起來也自然,親切。幾乎沒有一個人正常說話時聲音是靠后的,除非那些學過聲樂,而且聲音概念不對的,才說起話來拿腔作調(diào),而且聽起來也極不舒服。
其次靠前的聲音有它的生理原因,靠后唱一般情況下會使舌頭后縮,會使喉肌后縮。聲音實際上就是一種音流,音流出來以后要往外送,這才符合生理規(guī)律。如果音流已到了喉頭部分,要往后去,就可能會形成音流的回流,整個會窩在里面,聲音怎么會傳送出來,好多學不好聲樂的學生,就是腦子里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,好像這樣唱才是美聲。如果這樣唱的話,長此以往就會唱出毛病,而且也不符合生理規(guī)律。
再者,聲音靠前常有它的物理規(guī)律,我們都知道聲音要傳,但是往哪兒傳呢?很明顯是往前傳,聲流越是送出來,就越會沖擊外面的空氣,那么,穿透力就越強。唱歌就是讓觀眾來聽的。所以,聲音理所當然要傳給觀眾,誰見過觀眾坐在自己身后?難道我們演唱時要背對觀眾,往后傳才有穿透力?顯然,應該是聲音往前傳送,傳送得越遠,觀眾聽得就越清楚。這個道理應該人人皆知。歡迎光臨阿強家庭影院導購網(wǎng)。
聲音是一種聲音的流,經(jīng)過胸腔產(chǎn)生胸腔共鳴,經(jīng)過口腔會產(chǎn)生口腔共鳴,最后聲音上到頭腔,產(chǎn)生頭腔共鳴。這所有的音流,要想傳送出去,就必須像撫摸一樣,從下往上,撫摸胸腔,撫摸口腔,撫摸頭腔,經(jīng)過喉頭時,咽腔不振動也不行。這一切的一切,都是在前面進行的,沒有道理把聲音放在后面。學生之所以怕往前唱,就是怕聲音蒼白,其實蒼白本身并不是錯,錯就錯在沒有把聲流放在一個合適的通道上,如果聲流放在一個合適的通道上,聲音肯定不會這樣。而且這樣的聲音有質(zhì)感,聲音會很純,很干凈。而且穿透力非常好,傳得遠。
要做到這一步是非常困難的,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打基礎。平時所說的打基礎,就是打中聲區(qū)的基礎,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,在自然音量的情況下,去舒舒服服地唱,在聲音發(fā)白的情況下,逐漸地把腔體調(diào)整好。聲道在前面自然聲音的基礎上,逐漸拉長,讓聲音不會很白。在這里,一定是自然的聲音,千萬不要往后送,我們要的就是音流的振動在我們身上的具體感覺,讓音流撫摸胸腔,我們就會感覺到胸腔共鳴。千萬不要使勁,我們?yōu)榱藢砟芎芎玫爻酶咭,就一定要打好溫柔地唱胸聲的習慣。隨著聲音的增高,音流也在逐漸拉長,音越高,音流就會越長,音流長了,聲道就要配合好,聲道也要拉長。聲道拉長的外在現(xiàn)象是喉頭的放下,口腔的打開,要配合音流的拉長,在音流拉長時,千萬記住,音流還在溫柔的撫摸胸腔,只不過是音流已經(jīng)到達了口腔,要盡量到達硬口蓋,往往好多人就是在這個部位,讓音流拐了彎,拐到后頭去了,其實我們想象的音流應該是直上直下,就一直往上走,你的感覺在這個時候,千萬不要去做調(diào)整,怕的就是往后調(diào)整,這樣的話,聲音就會改變,會發(fā)悶。
下面就該到所謂的換聲區(qū)了。實際上每個人在唱高音時,聲帶都會不知不覺地變薄,變短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還要始終堅持溫柔地撫摸的感覺,盡量感覺不用力地唱高音,當你感覺不用力的時候,實際上就不會加外在的多余的力量,如果有了外在的力量,聲帶就不會很好的工作,所以,你要給他自由,不能牽制它。隨著音流的拉長,我們的腔體會拉得更長,因為是高聲區(qū),腔體要配合好?谇辉诖藭r一定的大的,讓腔體帶著音流至達腦門,靠前的高位置的頭聲就因此而來。
在這個溫柔的訓練音流的過程中,聲帶就像橡皮筋兒一樣,有韌性的得到了鍛煉。在這個過程中,始終堅持用聲答拉緊的感覺去唱,我們要的就是這種聲帶唱高音區(qū)的能力,如果躲開了,聲音的質(zhì)感也就會沒有了,而且高音也會柔弱無力,堅實的高音一定來自堅實的聲帶。假聲不可取。
以上大概是聲樂訓練的過程,當然還不全面,僅是個大概。以上的練習過程,始終堅持溫柔的流動的氣息,產(chǎn)生振動的音流。 開放的聲音正是這種理念的結(jié)果,也只有開放的聲音才會有穿透力,而且吐字也清楚,會清晰的傳到觀眾耳朵里,為什么有些唱美聲的吐字不清,就是他把聲音全靠后了,當然字也就吐不清了,所以觀眾聽的時候只能聽到聲音,而聽不清吐字,唱完一首歌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,也難怪觀眾不喜歡美聲唱法。
所以聲樂說起來也并不神秘,只不過是把它復雜化罷了。
下面收集到一些描述性的術(shù)語解釋,希望大家更容易理解:
就像每個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,音響播放的音效也是不一樣的。我們常常用不同的詞語形容人聲,如刺耳、嘶啞、渾厚、宏亮、有磁性、尖刻、甜美、輕柔……其實音響的音質(zhì)若細分起來更加復雜,有時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去形容。“影音新生活”小編特整理了部分音質(zhì)品鑒的內(nèi)容與大家分享。
聲音的純凈度
如大家所知,音響器材能不能重現(xiàn)原來樂器的音質(zhì),除了受到多次轉(zhuǎn)換過程中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外,還會受到器材本身渲染的影響。例如用塑膠制成的喇叭箱,就會在回放聲音中加入塑膠聲;用鋁、銅、鐵做的機箱,也會有各自不同的金屬聲;而各式各樣不同的零件,如晶體、真空管、電容器、電阻等,也會產(chǎn)生各自不同的音質(zhì)出來,滲入到回放聲音之中;零件的品質(zhì)不良而產(chǎn)生的雜音,也會使聲音有雜質(zhì)。
想使音質(zhì)達到徹底的純凈,是不可能的,設計者所做的努力往往是使音質(zhì)盡可能少地受到器材的渲染,同時又符合大眾的聽音喜好。
聲音的粗細感
指聲音粗糙與細致。樂器是應該有適度的粗糙感的,而且每一樣樂器的粗細感也不相同,如果聲音超過原樂器應有的細致(起因于聲音的分析能力不夠)的話,就會失去了那樂器應有的質(zhì)感,且有時聲音不夠活潑;如果聲音超過了樂器本身應有的粗糙質(zhì)感的話,所聽起來的聲音就會顯得刺耳。所以音質(zhì)的細膩與生動,是我們追求的目標。
音質(zhì)的Q度
這里的Q度可以理解為音質(zhì)有彈性,可理解為尾韻,也可以說是阻尼適度的共鳴現(xiàn)象。其實在音樂里,彈性是無所不在的,并不一定只指低音部分。好的聲音無論是低音、中音或高音,都應該有彈性,不過影響整個音域彈性的部分,主要還是低頻。
如果音響器材對低頻的控制力不好,出來的低頻往往是軟的、松的、拖的,或沒有尾韻的;如果低頻的阻尼過了,收尾太快、太短,甚至沒有余韻,那低頻的細節(jié)就不會完全表現(xiàn)出來。好的低頻應該是有彈性的,聲音出來有尾韻,像彈簧似的會彈出去又收回來,并且有韌性。
音質(zhì)的密度感
聲音的密度不是越緊越好,而密度不夠也不行,聲音會疏、會散、會肥,不夠凝聚。基于經(jīng)驗,許多發(fā)燒友都有這樣的認知:每樣器材在不同的頻率中,聲音的密度并不一樣,因此必須分高音、中音、低音三個項目的密度來比較。
沉悶:悶這種音感是由20Hz左右的頻率產(chǎn)生的,而高于80Hz時,音感就會偏厚,因此具有沉悶感的音響一般基頻很低,且很少有豐富的泛音成分,具有此音感特征的樂器音源一般都是低音樂器的低音區(qū)。
沉重:單純從音感方面來看,沉重感是80Hz頻點處所特有的音感效果,而從音型特征上來看,短促的低音打擊音型樂器具有更強烈的重感效果。
低沉:低沉常用于形容比沉悶稍豐厚的音響,它的基頻可能與沉悶的音響一樣,但其高次諧波大多都比沉悶的音響豐富一些。
深沉:這是一種帶有感情味的形容,常用于表述具有色彩性的“松蕩”的低頻響應,其基頻比低沉的音響稍高一些。一般具有深沉感的樂器,最典型的就是大提琴和簫的低音區(qū)。
空洞:指帶有“染色”效果的暗悶音響,此音感特征常常常常被人們用于形容大木魚的音色。
渾厚:這種音感是頻譜較寬的音源所具有的特征,所以渾厚的音感一般都是形容基頻較低,頻譜較寬的音源。
淳厚:淳厚是指具有較高融合性的低頻音響,具有淳厚感的典型音源,是鋼片琴的低音區(qū)。
豐滿:這是頻率在100-250Hz之間的音源所具有的音感特征,一般發(fā)音在此頻段內(nèi)的音源,都會有豐富的音感效果。
寬厚:豐滿的音源如果頻譜更寬一些,就會產(chǎn)生寬厚的音感效果。
飽滿:這是一種叫強勁度的低頻音響,一般加置有“渦失真”效果的電貝司,此音感特征非常明顯。
明亮:一般當樂音的基頻高于500Hz以上時,就會變的明快起來,甚至高到7500Hz處時,也可有明亮之感,所以音源的明亮感是一種比較通泛的形容詞。明亮感在2800Hz頻點處最為明顯。
響亮:常用于形容帶頸度的高明度音響,不過當頻譜高出4000Hz以上時,音源就不具有此音感特征了。
宏亮:既有一定融合性的高明亮音響。
圓潤:指比較柔和的高明亮度音響。
光彩性:指有一定突出感的高圓潤度音響。
柔和:與圓潤相比,柔和感更偏于暗悶,是一種相對低明亮度的音響。
清脆:頻譜集中在4000-8000Hz之間的音響,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清脆感效果。
高亢:指高穿透力的清脆音響,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樂器就是嗩吶。
尖銳:頻譜集中在6800Hz左右的音響一般都尖銳刺耳的。
尖厲:尖銳的音響如果還帶有類似失真的嘈雜感,即可產(chǎn)生尖厲的音感效果。
纖細:頻譜在8000Hz以上的音樂,一般都具有纖細的音感效果。
融合:一般不易突出的柔和音響,都具有一定的融合感。當然,所有的音源都可以用融合或不融合的程度衡量。在樂器中,一般認為中提琴、大提琴的融合感最好。
干澀:這是融合感的反義詞,一般和諧泛音缺乏/不和諧泛音突出的高頻段音響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干澀,在樂器當中,這主要是由極高音區(qū)缺乏共鳴所造成。
堅實:600Hz左右的窄頻帶音響,以及發(fā)音短促的音型,大都具有堅實的音感效果。
溫暖:這是一種形容樂音色彩性的詞,他一般與音響的“染色度”成正比,如排鐘就具有此種音感。
粗獷:低頻音響如果帶有類似過載失真的效果,即可形成粗獷的音感。
粗糙:粗糙感是一種略帶沙音的粗獷音響,一般小號、圓號在吹奏低音區(qū)時,都有此音感特征。
蒼勁:這是一種帶有感情味的形容,一般是指較低頻段內(nèi)的沙啞音響,如大管的低音區(qū)等。
沙啞:特制帶有明顯“氣流沙音”的虛浮聲響效果。
緊張:這是音樂內(nèi)含有某些特別的不和諧泛音成分的結(jié)果。
力度感:力度感在低頻段特指200-500Hz頻段內(nèi)的音響,如大鼓、大胡的低音區(qū),力度感就較好。在中、高頻段,力度感是指高穿透力、高突出性的不柔和音響,一般高音銅管樂器的中、高音區(qū),都具有良好的力度感效果。
穿透力:指高突出性、高明亮度的音響,穿透力在4500Hz附近較為明顯。
悲涼:悲涼與溫暖互為反義,它也是一種帶感情味的形容。具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樂器音源,就是中音雙簧管的中音區(qū)。
陰森:高緊張度的低頻段音響,即可形成陰森的音感效果。
發(fā)扁:這是2500Hz處所特有的音響效果。在此頻點附近的音樂,一般都明顯有“發(fā)扁”的感覺。如板胡、二胡等。。
發(fā)暗:如果樂音中缺乏6000Hz以上的頻譜成分,一般都可以使其發(fā)音變“暗”。
發(fā)虛:這是樂器在發(fā)較高音階時,雜音增多所引起的,這種雜音通常類似于氣流沙聲。
具體從不同頻段來說:
極高頻(Hz):
16K-20K 色彩提升有神秘感;
12K-16K 高頻泛音,光彩性;
10K-12K 高頻泛音,光澤感;
高頻和高頻低段(Hz):
8K-10K S音(B-Box基礎三音中的一種);
6K-8K 明亮度、透明度,提升齒音重、降落聲音黯淡;
5K-6K 語言的清晰度,提升聲音鋒利、易疲勞;
中頻上段(Hz):
4K-5K 樂器表面響度,提升樂器距離近、降落樂器距離遠;
4K 穿透力,提升咳音;
2K-3K 對明亮度最敏感,提升聲音硬,不自然;
中頻(Hz):
1K-2K 通透感、順暢感,提升有跳躍感、降落松散;
800 力度,提升喉音重;
500-1K 人聲基音、聲音廓,提升語音前凸、降落語音收縮感;
300-500 語音主要音區(qū),提升語音單調(diào)、降落語音空洞;
中頻低段(Hz):
150-300 聲音力度、男聲力度,提升聲音硬、無特色,降落軟、飄;
低頻(Hz):
100-150 豐滿度,提升渾濁、降落單;
60-100 渾厚感,提升轟鳴、降落無力;
20-60 空間感,提升低頻共振(嗡)、降落空虛;
低頻上段80-160;中低頻40-80;低頻下段20-40;超低頻32以下。
歡迎光臨阿強家庭影院導購網(wǎng)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,上述內(nèi)容是否貼切合理難以判定,至多作為大家了解音質(zhì)的入門參考。其實要想準確的評價音質(zhì),最重要的還是多聽多思考,這樣積累的經(jīng)驗才更適合自己的聽音習慣和喜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