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除干擾是聽見更多細節(jié)的根源
聽不到亮麗出色的高頻?中頻密度不足?這些問題大多因為空間過多的反射音,以及混雜囤積的低頻所致,若能對低頻施以有效的控制,自然在家中的音響系統(tǒng)也能遇見 Hi-End 般高貴的質感。
我曾提過以耳機為師的觀點,這是消費者在建立聲音鑒別基本能力時最方便、最低廉的蹊徑。當然,耳機最好是使用低音染的監(jiān)聽耳機,無需刻意挑選高音質但聲音表現(xiàn)不夠中性的款式,如此反而易流于建立帶有偏差的聲音評判標準。
在建立個人基本的聲音鑒別能力后,藉由這個標準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在音響系統(tǒng)回放的過程中,會有各種的失真現(xiàn)象出現(xiàn),但大致離不開下列三種類型:染色、不平衡,以及扭曲。
『染色』
聲音原本屬于清脆,但在聆聽的音響系統(tǒng)中變得暗沉,溫潤的質感變得亮麗(如銅管樂器聽不到光澤反而變得相當刺耳),人質變得略帶鼻音。
『不平衡』
以中、高頻段間的不均勻為例,大型樂器的形體變小、交響樂團齊奏時深部的強度不同、層次不夠豐富,現(xiàn)場錄音軟件無法分辨出錄音狀態(tài)(如不像在教堂錄制應有的空間殘響),現(xiàn)場錄音聽起來像在錄音室一樣的干凈,并未記錄到當時的現(xiàn)場氛圍與細節(jié)、觀眾的騷動,以及應有的背景噪聲無法聽到。
『扭曲』
低頻過多,如在視聽室中聆聽低音提琴、大鼓等低頻表情豐富的樂器時,聽不到低頻的暗部層次細節(jié),僅聽到轟轟然的托尾低頻聲, 這就是一種聲音有染色的狀況發(fā)生。
在建立個人對聲音的基本辨別能力后,你需要了解的將會是聲音與空間兩者的對話,共構出何種音質表現(xiàn)。
第一反射點的重要性
知道何謂聲音的失真現(xiàn)象后, 接著就來談到第一反射點, 簡單來講它就是人與喇叭間的介質。當人與揚聲器之間的距離拉得越遠,介質面積就變得越大,距離越近,相對的介質面積就越小, 第一反射點的距離相對地又再改變,會往前拉,而第一反射點就位在此間。
除了直接音的部分,其余的聲音會先打到墻面再反射到耳中,但這是針對聲音中的高頻而言,因為高頻富含了較強的指向性,若是中低頻段的部份,低頻的部份可暫時忽略不計。在第一反射點的位置,需要做修飾在于擴散中高頻或者吸收中高頻為主,當距離拉遠時,相對的,它的反射界面也會變大,相對的干擾因素將會變多,因為低頻可能是經(jīng)過折射到你的座位上,會形成低頻很嚴重的共鳴響度,這也是為何在建立個人的聆聽系統(tǒng)時,除以擺位的問題之外,接下來便以控制低頻為主。
要如何做到簡單又有效的控制呢?
我的建議是將整個視聽空間分割成四個區(qū)塊來看,若揚聲器如果放在B的位置,我們可以再將B→C的部份分割成四個區(qū)塊,在聲音進行第一次反射時,我們可以增加他的吸音量,因為B→C的部份在臺灣地區(qū)的空間中來講明顯較短,常見的距離為 3公尺左右,在后方的聆聽區(qū)塊,我們就可以將他適度的分割成兩個區(qū)塊,如此我們就可以在不同的空間中,制作出不同的空腔容積(注: 空腔指的是聆聽空間中, 裝潢夾板與實墻間所形成的縫隙),對于整個低頻線條的吸收,不同的腔體將會有不同的效果發(fā)生,在控制中高頻的細節(jié)與線條時,就能更明確的掌握信息量。
如果低頻部分約 80~150Hz 的區(qū)段沒有很均勻的控制,將會變成事倍功半,因為他的干擾、反射系數(shù)太大,低頻在空間的囤積也就更多,如此高音將會變得更刺耳,聲音會變得刺耳是因為高音的基礎是建立在中音上,必須要與中音聯(lián)機的,所以如果要聽到一個較為均衡、細致的中、高頻表現(xiàn),沒有一個好的中頻作支撐,上下兩端的音域將會呈現(xiàn)出不均勻的聲紋。
所謂的聲紋是指包含 8個八度音的音頻內容,若這 8個八度音如果無法均衡做適當?shù)乃p、釋放的話,彼此之間的相位、向量的問題,相對的只會徒增困擾。若以器材的調音而言,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將會變得更復雜、更困難,除非是很大膽地去改變喇叭擺設的位置或者是聆聽的位置,否則這些向量在聆聽時將會很難改變這些系數(shù)。
如何做好吸音的工作?
就這個問題來講,是要找到適合相對應的尺寸與材料才能獲得解決,介質的部分是相當重要的,如果加入的是不良的介質,也許可以解決一些向量跟反射的問題,若以吸音材料為介質時會產生諧振音,就需要做適度的控制,盡可能做好制振處理。
一般而言, 布沙發(fā)是不會有不良的諧振,但就以現(xiàn)在常見的家具,如抽屜或桌子,也會產生大量的吸收與諧振。吸音的時候可能會吸收掉部分必要的頻段內容,但又因為諧振的關系會導致出現(xiàn)一些不必要的振動干擾,這與開槍很像,子彈擊發(fā)后會有后座力。 所以,使用一個錯誤的介質來吸音,反倒可能因為諧振,讓聲音表現(xiàn)變差。這也是很多消費者以為在視聽空間中安排了吸音材,就可以解決掉干擾,但在聽到聲音表現(xiàn)依舊不佳的狀況下,誤以為是器材的問題。
本質上是因為介質產生不良諧振,這個時候可以使用制振片,或者是一些重物來壓制,甚至是使用瀝青、黏士等,或者采用空間的相對結構,來強化成剛性接口,至于吸音棉在此則不會有太大的效果。主要是因為,吸音棉將空腔中的氣壓,利用動能置換成聲能的方式,不過低音陷阱這樣的調音器材就有,它能有效抑制低頻的殘響時間,這主要是針對低頻而來的,如果再加上適度的擺位,中高頻的向量做過度的折射的話,那就可以達到一舉數(shù)得的效果。
調音也需顧及生活美學
大面積的介質,對聲音反射有一定的幫助,但在居家的空間中,盡量以不破壞居家空間為前提,建議要注意的還是擺放的方式以及諧振的范圈,盡可能去做全音域的吸音,而不要只是做局部的吸音,像墊毯、窗簾這些只能吸收高頻率的部份,事實上對低頻的作用并不會太大,而且反而會影響到高頻的信息量,聲音不活、透明度不好,但由于一般會使用到這么大接口的窗簾墊毯的機會,在一般客廳中常見,在基于不改變客廳陳設的狀態(tài)下,透過低頻的修整手段也未嘗不是一個方法,可以讓中高頻的細節(jié)變得更多更豐富,在聽音樂時可能會有較大的影響,當聽大編制的交響樂時,我們希望聽到的是空間殘響要多一點,在聽小編制的室內樂、爵士樂時,會希望空間殘響要小一點,所以要有一個適度的殘響,如此在聽音樂時,可以聽得較好的一致性。
我們一直希望聆聽時,中、低頻段的線條與瞬時,結像的輪廓、結像的密度、結像的定位、以及結像的寬度與深度,這些都需要我們的讀者來仔細聽,這些結像后的聲紋、寬度、深度,當然在調整前還是要先聽過正確的聲音,如此才有辦法調出正確的效果。